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歲首

關燈
歲首

小悠:“大姑,7號漢武帝的爺爺XH05漢文帝在位期間曾改元一次,是因為聽信了術士之言。那7號的老爸XH06漢景帝呢?他在位期間兩次改元的原因是什麽呢?”

大姑:“史料中沒有找到記載,但在‘知乎’上關於‘漢景帝漢景帝為何倆次改元?’的問題中看到了一個合適的回答(‘作者:欲出世的入世者’),是這麽說的:

景帝有過兩次改元,《史記》沒有給出明確原因,但是在孝景本紀中有過這樣的記載:‘七年冬,廢栗太子為臨江王。十(二)月晦,日有食之。春,免徒隸作陽陵者。丞相青免。二月乙巳,以太尉條侯周亞夫為丞相。四月乙巳,立膠東王太後為皇後。丁巳,立膠東王為太子。名徹。’(註:當時還是以十月為一歲之首月,所以一年中先有十二月,再有二月)

這年發生了重大事件,廢栗太子劉榮,立劉徹,同時還發生了日食。可能是諸多事件促使景帝改元。這是第一次改元。

‘中六年二月己卯,行幸雍,郊見五帝。三月,雨雹。四月,梁孝王、城陽共王、汝南王皆薨。立梁孝王子明為濟川王,子彭離為濟東王,子定為山陽王,子不識為濟陰王。梁分為五。封四侯。更命廷尉為大理,將作少府為將作大匠,主爵中尉為都尉,長信詹事為長信少府,將行為大長秋,大行為行人,奉常為太常,典客為大行,治粟內史為大農。以大內為二千石,置左右內官,屬大內。七月辛亥,日食。八月,匈奴入上郡。’

中六年又發生了日食,景帝再次改元,可能不是巧合。這一年梁孝王死了,他是景帝的親弟弟,吳楚之亂立下大功,在竇太後的支持下,有爭奪帝位的行動。景帝分梁國為5小國,明顯是削弱梁國實力,和武帝的‘推恩令’是一個意思。同時在中央政府,景帝進行了官制調整。這一年發生了這麽多變化,景帝於次年改元也算有道理。這是第二次改元。”

小悠:“XH06漢景帝兩次改元,都是發生了大事,並伴有日食,怎麽感覺跟XH05漢文帝一樣,也都是迷信的產物呢?

不管是不是迷信吧!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XH06漢景帝當時會改元,應該也是學的他老爸XH05漢文帝,所以7號漢武帝建年號和頻繁改年號,根子上還是從爺爺XH05漢文帝那學的。XH05漢文帝改年號,真的只是因為迷信嗎?”

大姑:“史料說是的。”

小悠:“那話題到這,就聊死了,沒什麽可討論了。”

大姑:“未必。那個時候的人,大多都這樣,為什麽到XH05漢文帝時,卻想到‘改元’呢?”

小悠:“對!那個時候的皇帝都迷信,但迷信到要‘改元’卻只有XH05漢文帝,所以他在迷信的背後,肯定還有別的原因。但在討論這個背後的原因之前,我有一個別的疑問要解決,那就是‘以十月為一歲之首月’是什麽意思?一歲之首月,是‘正月’呀!怎麽這裏說是‘十月’呢?他是不是寫錯了?”

大姑:“不是!漢朝初年,都以‘十月’為一年的首月,到7號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五月改歷,使用太初歷,才以建寅之月為歲首(即農歷正月)。此前的《顓頊(zhuānxū)歷》以建亥為歲首(即農歷十月),因此太初元年前一年的十月到十二月也算在太初元年裏,這一年共有15個月。共442天。”

小悠:“顓頊歷?”

大姑:“顓頊歷,秦朝歷法,是中國古六歷之一。相傳‘顓頊歷’在周朝末期已經制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頒行全國,以十月一日為元朔。顓頊歷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六國,建立秦朝,自號始皇帝)至漢武帝太初元年共行117年。”

小悠:“古六歷?”

大姑:“古六歷,是從春秋戰國到秦朝時期制定的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六種歷法的合稱。”

小悠:“哦!顧名思義,黃帝歷是黃帝制定的,顓頊歷是顓頊寫的,對嗎?”

大姑:“不是!古六歷的原本早已遺失,其中《顓頊歷》也只是在考古中發掘到一些資料,其餘五種歷法,至今只留存一些片斷資料。根據這些資料不難發現漢代初期曾流傳的所謂‘古六歷’並不是黃帝、顓頊、夏禹等人編訂的,而是周朝末期的托古偽造的。

根據現今的研究,認為六種歷法都是以365又1/4日一回歸年,因為分母中有4,所以又稱古六歷為‘四分歷’。古六歷以29又499/940日(29.530851日)為一朔望月,在19年中設置7個閏月。古六歷中各歷的差異主要是歷元、實行地區和歲首不同。”

小悠:“古六歷的歲首不一樣嗎?”

大姑:“不一樣。《史記-歷書》說:‘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這是指夏朝歲首是正月初一,殷商歲首是十二月初一,周朝歲首是十一月初一。”

小悠:“顓頊是黃帝的孫子,生活的年代是在夏朝之前,所以古六歷的‘黃帝、顓頊、夏、殷、周、魯’是按照時代排序的。

其中,夏為一月、商為十二月、周為十一月、秦為十月。各朝代順序依次是‘夏商周秦漢’——漢隨秦制,很多都沒改,歷法也是直接沿用的秦代歷法,若是改的話,我覺得‘漢朝’會以‘九月’為歲首。以此類推,那古六歷中的前面兩歷的歲首,應該是黃帝歷三月、顓頊歷二月,這樣就排好了。”

大姑:“你忘記了,之前說過,顓頊歷就是秦朝所用的歷法,以‘十月為歲首’。所謂‘古六歷’並不是黃帝、顓頊、夏禹等人編訂的,而是周朝末期的托古偽造的。”

小悠:“這麽說來,‘古六歷’其實從本質來說,就是一種歷法,只不過用了不同的名字,而這六個不同名字的歷法,最大的不同是一年的起算點不一樣,為什麽起算點會不一樣呢?”

大姑:“可能是因為我們是一個古老的、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民族都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新年的時間,這種現象即便到現在仍存在。例如:漢族的新年在農歷正月初一;壯族的新年是在每年農歷十一月三十日;哈尼族的新年,是在農歷十月第一個屬龍日開始,直至屬猴日結束。”

小悠:“夏為一月、商為十二月、周為十一月、秦為十月。所以咱們漢族隨‘夏’,壯族隨‘周’,哈尼族隨‘秦’。”

大姑:“我覺得說漢族隨‘漢’比較合適,因為7號漢武帝太初元年,改‘正朔’,以建寅之月為歲首(即農歷正月)。”

小悠:“又出了個新名詞‘正朔’,這又是什麽意思呀?”

大姑:“古代改朝換代時新立帝王頒行的新歷法,後亦泛指歷法。但這個詞,有另一種含義,即‘正統’,象征著一個王朝統治的合法性與唯一性。”

小悠:“這個歷法上的詞匯怎麽成了‘正統’這種條條框框類的概念了?”

大姑:“兩者什麽時候劃上等號的不太清楚,但最少在漢朝的時候就應該產生了關聯。因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王者必受命而後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一統於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繼人,通以己受之於天也。’

董仲舒是西漢學者,專治《春秋公羊傳》。秦漢以前古書記載有夏、商、周三代,董仲舒認為改朝換代只不過在歷法和禮儀上作形式上的改換。

夏以寅月為正月,商以醜月為正月,周以子月為正月,三代的正月在歷法上規定不同,故被其稱作‘三正’。

寅月時‘天統,氣始通化物,物見萌達,其色黑’,於是夏朝的朝服、車馬儀仗等都尚黑,是黑統。醜月時‘天統,氣始蛻化物,物始芽,其色白’,因而商朝尚白,是白統。子月時‘天統氣始施化物,物始動,其色赤’,於是周朝一切尚赤,是赤統——這就是‘三統’。

董仲舒的‘三統三正’是一種循環論的歷史觀,他從其‘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觀點出發,認為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就是為了糾正前代帝王對道的過失,而並非改變道本身。”

小悠:“統?正?道?——這都什麽些東西呀?大姑,我頭暈!”

大姑:“歷史課上沒講過嗎?”

小悠:“講過嗎?沒有啊?大姑,我理科生!”

大姑:“哦!那這要補的課就太多了!一時補不了那麽細,而且我現在也是零基礎,就算‘失憶’之前,我應該是主修天文,輔修數學,人到中年改修的歷史,或許還不如你這個理科生,那咱們老辦法,‘強行解釋’。”

小悠:“可以這樣呀!太好了!”

大姑:“在‘強行解釋’之前,我想問你,聽過‘論據’一詞嗎?”

小悠:“當然!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理由和事實。論點、論據、論證是議論文三要素。”

大姑:“嗯!能舉例說明什麽是論點、論據、論證嗎?”

小悠:“好的!比如,我今天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個擺攤賣蘋果的,他立了一個牌子,寫‘不甜不要錢’。我當時心想,只要我能空口白牙證明這蘋果不甜,我不就可以吃蘋果不花錢了嗎?——想想就開心。

於是我就開始打腹稿,準備發表一篇題目為《這些蘋果看著就不甜》的演講。很明顯,這是一篇議論文性質的演講稿。

論點就是‘這些蘋果一看就知道不甜’;論據就是‘專家說,這種外觀、色澤的蘋果一定不甜’;論證方法不用說明了,明顯是‘引證法’,即引用權威言論增強說服力。

最後我得嘮叨一句,這個‘論據’和‘論證’兩者的區別我到現在都沒太明白,所以是不是這樣劃分,我也沒把握,大姑,我這樣舉例對嗎?”

大姑:“說句實話,我也沒理順,所以才想著讓你舉例子!沒想到……唉!小聲地說,我個人覺得議論文三要素有點多,論證和論據可以合而為一,有兩要素就可以了。”

小悠:“對!三要素頭好暈!兩要素就夠了!”

大姑:“說句題外話,‘空手套蘋果’這種想法不太好吧?”

小悠:“我也就是想想,真讓我做我也不敢,怕挨打!但我覺得肯定有人會這麽做的,畢竟攤主這麽做多少有點‘無底線營銷’,帶有‘慫恿’的效果,‘夜路走多了總會遇見鬼’!”

大姑:“嗯!話說回來,我覺得,董仲舒的‘三統三正’其實就是他給自己找的‘論據’。”

小悠:“那他的論點是什麽呢?”

大姑:“大一統!”

小悠:“大一統?網上對於這個詞語的解釋是:‘大一統不同於大統一’單純就地域統一作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該思想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更從政治、軍事、經濟起到地緣互補的巨大優勢效應。’——大姑,我沒看懂!”

大姑:“我也看暈了!”

小悠:“那能再‘強行解釋’一下嗎?”

大姑:“嗯!我的理解是,當時董仲舒的‘大一統’觀點可能沒這麽覆雜,就是在一個‘郡縣制’與‘分封制’誰優誰劣大辯論的背景下提出的主張。”

小悠:“我懂了!‘大一統’可以強行解釋為‘郡縣制’,那麽董仲舒所面對的反方觀點就是‘分封制’!”

大姑:“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